桂花巷

2018-09-15 17:29:35 美国华兴报 马琳

 
秋天的校园,到处弥漫着桂花的芳香,甘敏老师办公桌上的花瓶里,插着几枝含苞欲放的桂花,那翡翠般碧绿的叶子,金灿灿的米粒似的花朵,真让人赏心悦目,闻之欲醉。

眼前的桂花,让甘敏老师不禁触动了思乡之情。

从小就喜欢桂花,老家院子里的那株合抱粗的桂花树,还是爷爷亲手栽下的。每年,桂花开时,整个巷子里都是桂花香味,引得蜂飞蝶舞,引得路人驻足不前。这条巷子也因为家家种桂花,所以被叫做"桂花巷"。

爷爷是个读书人,早年做过私塾老师,后来在县城的中学教书。爷爷的学生里,有在省城和京城里做了大官的,还有几个是院士的。他们回老家探亲或开会时,总不会忘记来看望爷爷,有的甚至还把爷爷接去大城市里住上一阵子。

也许,读书人都喜欢桂花,要不,为什么以前把中状元叫作"蟾宫折桂"呢?爷爷的观念很陈旧,总希望儿孙们好好读书,希望他们将来能当一名教师。爷爷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干什么工作,都赶不上教书育人重要!你们将来当了老师,可千万不要误人子弟。"

甘敏老师出生的那个月份,正好是桂花盛开的季节,爷爷给孙女起的名字就叫"桂花"。父亲却反对,理由是,现在的女孩子都不时兴叫这个花那个花的了。但爷爷却始终不肯让步,妥协的结果是把"桂花"作为小名,于是皆大欢喜,全家人的心里都找到了平衡。

爸爸却没有能当老师,他上中学时正赶上"文革"爆发。高考制度被废除了,社会上盛行"读书无用论"。自从京城那所最著名的中学里,一帮女红卫兵把校长活活打死后,这股风迅速蔓延到了全国。这个小县城也不例外,学校不少老师也都被打成了"牛鬼蛇神",戴高帽、游街、剃"阴阳头"、挂黑牌、扫厕所,甚至还有被皮带棍棒打趴在地上的。

爷爷因为退休早,平时为人正直,在这个小县城里极有人缘,尤其在学生和家长中威望很高。这个小县城里,大凡上了点年纪,有头有脸的人物,差不多都是爷爷的学生。有好几回,造反派都准备来揪斗爷爷了,但都被他的学生硬生生给阻拦下来了。有好几个学生甚至日夜守在"桂花巷"口,防止那些歹徒对爷爷下毒手。

这"桂花巷"里住着的,大多是本县城里的知识阶层,当医生的、当老师的、当工程师的、也有当干部的,差不多占了巷子里人家的十有八九。

县城中心广场上的那个高音喇叭,通宵广播个不停。往日小城的和平和宁静失去了,家家户户都给搅得六神不安。街上,到处在烧书和字画,说是"破四旧"。一会儿,一长串的牛鬼蛇神被押解着过来了,个个带着纸糊的高帽子,手里敲着破盆,口里喊着:"我是牛鬼蛇神,我有罪,我向毛主席请罪。"县政府门前搭起了高台,县长、县委书记等十来个"走资派",都一溜儿在台下排着,低头弯腰被强按成"喷气式",接受革命群众的批斗。一会儿又是锣鼓喧天,说是传达最高指示了。文庙里的孔子像,先是被抬出来游街示众,然后,就在大街上被红卫兵小将,用斧头铁锤当众砸个稀巴烂。三闾大夫屈原的祠堂也被捣毁了,说是宣传"帝王将相"。昭君庙的大门被封了,墙上涂鸦般地写着"不许为地主阶级的小老婆涂脂抹粉!""剥掉美女蛇王昭君的画皮!"

接下来,红卫兵抄家开始了,"桂花巷"的浩劫也来到了。

那些惊心动魄的消息,不断地从"桂花巷"里传布到这个小县城的角角落落。张家奶奶为图个全尸,把自己吊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上自尽了;李家伯伯失踪已经半个月了,院子也被造反派头头占了,听说就在这几天,要把那代表"封资修"的桂花树给砍了;刘家阿姨原是中学校长,实在扛不住"逼、供、信",趁人不备,跳了楼,死在窗前的一棵桂花树下。结果还被批判,说是"畏罪自杀"。最惨的莫过于巷子尽头陶家老伯,他原是省城一所大学的教授,那年,因出言不慎,被打了"右派"。爱人是中学教师,死活不肯离婚,遂也被如法炮制。日子正苦熬苦撑着呢,看这光景再也熬撑不下去了,夫妻俩相对而泣了一夜,只是舍不得一双幼小的儿女。第二天,夫妻俩用耗子药拌了糖渍的桂花,可怜一家四口都去了枉死城,绝了户。

一时间,这"桂花巷"变得阴森恐怖,人人自危,就连路人也要绕道而行。

有人开始怀疑这"桂花巷"的风水,桂花、桂花,这桂花该和状元、驸马有关,岂是平民百姓能承受得起的?也有人说,这"桂"和"贵"谐音,以前人家花瓶里插着桂花,是图个"富贵平安",这"桂花巷",不说大富大贵吧,怎么连平安也保不了?

但议论只是私下里在进行,谁也不敢公开讲,生怕又给扣上个宣扬封建迷信的大帽子。

在学校里闹哄哄地干了一阵子所谓的"革命"后,这些年轻学生都被赶下乡去。上面的意思是,这些学生接受了十七年的修正主义教育,中毒匪浅,要补补课,"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可是,爸爸下乡时却留了个心眼,这文化,怎么说不要就不要了呢?本来打算高中毕业后考师范院校,将来也像爷爷一样当个人民教师的,但现在不行了。爸爸记得,爷爷曾经说过,不为良相,亦为良医。于是,爸爸开始琢磨开了。

正好,那年月,"赤脚医生"是个新生事物,大队里要从知青中选拔。大队书记说:"要选阶级斗争觉悟高的";民兵队长说:"要选敢打、敢冲、敢杀的";妇联主任说:"亲不亲,线上分!"。

不料,就在众说纷纭之间,一个声音如洪钟般响起:"我看这个城里来的学生好!肯学习,知书识礼。"众人眼光注视处,一个花白胡子的老人,身板挺得笔直,原来是大队的老贫协主席。他虽然早已不在位了,但在这个大队里,论年龄、论资历、论辈分,没人比得上,依然说话一言九鼎。饿死的骆驼也比马大呀!

什么"知书识礼"?这话,要搁别人嘴里出来,早就该遭批判了。此刻,"三结合"班子里的那个造反派头头,似有不服,刚要发言,被老人那威严的眼光一扫,接下去听到的言语可能就更不客气了:"我革命那阵子,你还穿开裆裤呢!"于是,知趣,立刻变得像个"没嘴的葫芦"了。

老人举荐的那个年轻学生,就是甘敏的爸爸,老人本来也对这"文革"不满,祖祖辈辈都因为没有文化,吃了多少苦,怎么现时又说"读书无用"了呢?"知书识礼"难道还不如"打、砸、抢"!都成什么世道了?老人开始喜欢骂人了,尤其看到那些个造反派头头,更是像眼里揉了沙子。

就这样,爸爸当上了大队的"赤脚医生"。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爸爸又考上了湖北医学院。省城里的大医院想留他下来,但他自己忖量,农村缺医少药,爷爷又年纪大了,所以还是回到老家,进了县城的医院。

 "文革"结束后,这"桂花巷"又开始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家家户户院子里种的桂花都长得格外的茂盛,都说,花是靠人养的,人的心情好了,那花儿自然也神气!

那绿的叶,像要流下油来,有人说,像那玻璃种的翡翠呢。到秋天,满巷子都是桂花香,老人们在树下铺着塑料布,收集起那落下来熟透了的花朵儿,然后用盐、糖渍起来,装瓶装罐的备着。

这"桂花巷"的住户都好客,但凡有要的,不分亲疏,一律馈赠,分文不取。所以,这小城里的人家,差不多都品尝过这"桂花巷"的糖渍桂花。

据说,有个商人看中这"桂花巷"的商业品牌价值,要求在"桂花巷"开个食品厂,并由他去申请专利。尽管商人吐沫乱飞地鼓噪了一气,又是桂花糖、桂花糕、桂花酥、桂花藕、桂花酒的。还说南京有个"桂花鸭",现在都成"国际品牌"了,光无形资产就值几个亿呢!"桂花巷"可以搞"桂花鸡"、"桂花鹅",争取把桂花鸭给压下去!现时不都提倡商业竞争吗?

至于四川,更了不得,连"赖汤圆"都筹划着上市呢,你们没看那电视剧正热播着!咱们这"桂花汤圆",不比它"赖"!难道不比它强?兴许,办个大奖赛能拔头筹呢!

还有更玄的话,商人继续鼓噪着,大家听说过京城里的"满汉全席"吗?"桂花巷"将来可以发展"桂花全席",除了桂花鸡、桂花鹅,还有桂花鱼、桂花肉、桂花虾仁、桂花海参、桂花鱼翅。将来这"桂花巷"都给改造成小洋楼、小别墅!

商人的鼓噪到此戛然而止,似乎给众人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但这"桂花巷"居住的更似乎都是"小国寡民",他们恪守着世世代代的祖训:"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

经过大难之后,"桂花巷"的居民更加懂得了生命、亲情和友情的价值,他们需要的是安逸、宁静、和谐的生活。邻里邻居,见了面都分外亲热。老人们都逐年退休了,那年轻的一代更是了不得,"桂花巷"里已经连续两年出了全省的高考状元了。去年,已故刘阿姨家的孙女被美国三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消息传来,这个小县城里顿时沸腾开来,校长和教育局长都上刘阿姨家登门道喜呢。

老人们又在议论开了,这"桂花巷"咋风水就这么好?八成跟种桂花有关系吧!"

那年,谁也没吱声,打春上开始,苗圃里的桂花树都被抢购一空,且价格涨了三成。邻县的学样,每家每户也都种上桂花树。秋天一到,那满县城里都飘着桂花香。那个香劲儿,随风能飘出几十里地呢!

甘敏老师沉浸在回忆中,那些陈年往事,她因为年龄小,不懂事,大多是听爷爷和爸爸妈妈讲的。但她始终觉得自己很幸运,那个噩梦似的年代,还在自己孩提时就已经过去了。

她的人生道路,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从"县一中"毕业后,就考上了湖北大学英语专业。前些年,作为人才引进,调进了这个中国第一大都市的中学里教书。前年,研究生也攻读完了,今年又评上了高级职称,女儿小学毕业上了初中。

甘敏老师真打心眼里热爱这教师的工作,她记住了爷爷的一句话:"干什么工作都没有教书育人重要,你们将来当了老师,可千万不要误人子弟!"

偶尔,甘敏老师也会想到,自己是不是也沾了"桂花巷"的风水的光呢?

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回老家了,甘敏老师嗅了嗅那花瓶里插着的桂花,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气,一边想,明年一定要回去看看,说不定"桂花巷"又有什么大变化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