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电影世界》

2025-09-17 21:53:17 华兴视野 金石
  美国纽英伦西港2008年初夏某晚,夜深人静,凉风习习。时针已指向11点了,不知咋的,忙碌了一天的我可一点睡意也没有。
  于是就上网,看看国内最新影评和影视杂志。一路浏览,有《大众电影》,有《电影评介》,还有《大众电视》, 忽然间《电影世界》杂志副总编黄耀民一行字跳入眼帘。唉,这不是20多年前我在杭州亲切地称他为“老黄”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世界》杂志的编辑和老友黄耀民先生吗?心里一阵激动,赶紧拿起越洋电话,按照网上的电话号码打了过去。接电话的是一位姓郭的先生,挺客气的。他说这是驻京广告代理,我请他查一下老黄的电话,他找了一会儿功夫就给了我。我按图索骥,将电话挂了过去,一转机就接通了。老黄一口东北口音,声音仍旧洪亮豪爽,笑呵呵的,18年了,没变。此时,长春已是早上11点多了,与美国东部时差正好12个小时。一番寒暄后,得知《电影世界》杂志已崇尚时尚,改版为印刷精致,图文并茂的专业豪华版,约有150页,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内容最丰富,文化品位和审美取向最成熟的电影杂志。今年正值创刊50周年,希望我写篇纪念文章,我欣然允诺。同时,老黄感慨万分,又提到自己快到退休年龄,卫国兄英年早逝……..;嗟乎!我太太海伦亦去年病逝,人生苦短,生命竟是如此脆弱,岁月亦如此无情!回顾往事,人间沧桑,问君此去几时还?留下的只有美好的回忆和永恒的思念……
  记得大概那是1983年初春吧。一位西语翻译同事生富兄约我去见两个人,说是来自长影厂《电影世界》杂志的编辑,此次特地来杭州征集稿件,介绍美国好莱坞电影和明星。双方一见面,有如老友相逢。老黄热情豪爽,体格健壮,中等身材,约30多岁;卫国20出头,温文尔雅,是位年轻的编辑。大家边吃边喝,天南地北,谈意盛浓;一会论及当今中国影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一会又聊到美国好莱坞电影,名导演和当红明星,少不了还谈到了杭州的“三怪”和东北的“三宝”。记得老黄还送了我一大包人参,回家特意做了一道“东北参叫化鸡”。
  七、八十年代乃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青年时期的我怀有许许多多美丽的梦想,其中之一就是当电影导演。这或许是受了当时多年在浙江歌舞团从事芭蕾舞、酷爱表演艺术的恋人,后来成为太太的影响吧!虽然我在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但曾拜读过斯坦尼士拉夫斯基体系,大学的毕业论文也是有关莎翁的;平时又爱好收集一些有关好莱坞电影的画册、书籍和明星照。因工作关系,每次接待完美国旅行团,总会有热心的美国人送几本最新出版的报刊杂志。当时正好是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奖提名的最精彩时刻,全美各大报刊杂志纷纷转载,热况空前。
  常言道,来的早不如来的巧,老黄、卫国这次来的正是时候!我刚接待了一个从加州来的美国旅行团,团员们得知我对好莱坞电影感兴趣,并计划赴美学习电影和戏剧,告别时纷纷将手头看完的书本和报刊杂志送给我,还记下我的联系地址,答应回国后给我订阅美国电影和电视杂志。于是,我回家后立刻着手翻译,将手头的这些资料编译成文,两天后交稿。这是我与《电影世界》杂志的初缘,谁料到打这之后一发不可收,在以后的6、7年间,撰稿数十篇,这对我后来申请美国大学研究院及奖学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90年10月18日,我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分校传播与戏剧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当时,我正在翻译一本约百页的 “好莱坞之最” 画册,并已在《电影世界》杂志上连载。它装裱精致,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好莱坞的发展历史,洛杉矶好莱坞大道和日落大道两旁的历史建筑,风景名胜;其中有好莱坞的地标建筑 “格鲁门中国剧院”和 “派拉蒙电影院”。但一决定出国留学,翻译计划打乱;当时又要接待旅行团,又要准备出国留学,匆匆忙忙,时间不够用。最后不得不开夜车,化了整整一个晚上,在上飞机前完成草稿;之后,多亏太太帮忙誊稿整理,配上图片,寄往《电影世界》杂志连载。我来美国后头几个月里,每次与国内的太太通话时,她总是提到老黄又寄来稿费和《电影世界》月刊,见物思人,恍如我仍在国内上班。
  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分校传播与戏剧学院学习期间,我选了三门研究生课程,大概英语底子不错,又加上悟性较高,一个学期下来全部成绩为A。但人生无常,命运之机在乎一念之间。不知那根神经一跳,又转回到旅游行业;导演梦只得吹哨暂停,连指导老师也不得其解,婉言相劝。可吾意已定,91年春赴罗德岛州一所私立大学学习酒店管理,并在校担任助研。92年春获酒店管理硕士学位。之后,在各大连锁酒店任职,一直做到总经理,并获得美国酒店管理师的资格证书。
  说来奇怪,尽管从事酒店管理行业,但与电影的缘分却始终存在,挥之不去。96年秋的一天,我正在康州斯坦福市假日酒店大厅酒吧与一客户商谈业务。客房销售部女经理基娃来到我身边,俯身轻语道:“徐总,李安导演带着剧组来康州拍摄《冰风暴》,下榻我们的酒店。”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大群俊男淑女鱼贯而入,站满了大厅,急着入住。为了不打扰剧组人员休息,我叮嘱基娃好好关照,反正他们要待上10多天,有机会见面。
  说来也巧,李安导演是80年在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获戏剧学士学位,也算是我伊大的前后校友。本想亲自拜访,讨教拍片的几个问题,但后来我因紧急公务外出,加上剧组早出晚归,竟错失相见之机!后来听说这部改编自里克•穆迪1994年写的小说,描写70年代康州两个中产家庭关系综错复杂,道德沦落和代沟问题,并实地拍摄的《冰风暴》,获得了加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此片确立了李安在好莱坞名导的地位,这大概多少也与我管理的假日酒店的热情招待和使剧组感到宾至如归的服务有关吧!
  美国纽英伦地区的西港虽然没有我家乡杭州西湖“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日美景,可附近曾住过和住着许多好莱坞明星,如凯瑟琳•赫本,玛丽莲•梦露和保罗•纽曼。西港凭临大海,位于纽约长岛湾内,是一个充满浓郁纽英伦风格的小镇;此地风景如画, 山水环抱, 居民只有两万余人。镇上的“乡间剧院” 是当地的历史地标建筑,拥有578个座位;它建于1835年,迄今已有160多年历史。创始人劳伦斯•兰格纳是美国著名戏剧家和导演,生前编剧200多部,是美国莎士比亚节的创建者和董事长,1958年荣获托尼奖。不久前,在保罗•纽曼夫妇的积极奔走下,为破旧不堪的 “乡间剧院” 筹得3千1百万美金,重新装修,焕然一新。纽曼的太太乔安娜•伍德沃德也是一位蜚声好莱坞的女影星,夫相濡以沫近50载,令人羡慕不已。乔安娜现担任 “乡间剧院” 的艺术指导,每月都有新戏上演。值得一提的是,笔者的好友,当年红遍中国大江南北,在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扮演小常宝的齐淑芳老师也曾在此登台演出 “杨门女将”,弘扬中华文化。
  此外,人们在欣赏完戏剧演出后,一定会光顾隔壁保罗•纽曼与人合伙开的绿色餐馆“调料室”,运气好说不定还会碰到这位昔日好莱坞的大名星。因同住一镇,本人曾有幸见到这位80老人,可怎麽也没想到这位当年在荧幕上迷倒无数影迷和女人的好莱坞牛仔巨星在现实生活中竟是如此瘦小,与想象中魁梧健壮的西部牛仔形象相差甚远;但他那一对深蓝色的眼睛仍旧熠熠闪亮,深邃慈祥,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遗憾的是当时手头没有一本“电影世界” 杂志,否着一定缠着他签名留念。
  纽曼直到去年5月25日82岁高龄时,才宣布正式告别影坛,全身而退,可称得上是一棵好莱坞的常青树。除了喜好赛车外,他在1982年还创办了一家生产色拉调味品的公司“纽曼自制”。迄今,累计慈善捐款已达2亿2千万美元。纽曼的餐馆合伙人米切尔•尼尚大厨今年49岁,因受酷爱烹调艺术的母亲和奶奶的影响,放弃音乐生涯,改学烹调。功夫不负有心人,终成名厨;还出版了“从花园到餐桌的最健康食品”一书,被《纽约时报》评为最畅销书。2年多前,他和纽曼各投资150万美元,开了绿色餐馆“调料室”,后来,纽曼又追加投资50万美元。餐馆所使用的牛肉,猪肉,鸡蛋均不含抗生素和荷尔蒙,每日餐桌上提供自种的各种新鲜蔬菜瓜果,使顾客吃的健康,吃的放心。米切尔曾推荐给笔者豌豆色拉,吃起来确实清滑爽口,回味无穷。当然价格也不菲,比如说,晚餐菜单上名为“春天浓豌豆汤”要价13美元,里面有有机酸性稀奶油加精选草本调料。“用勺吃色拉块”一盘为14美元,里面有熟煮小母鸡,鸡蛋,鸡豆,黄瓜,血橙,橄榄,青纹干酪,开心果,雪利酒香醋。“纽曼汉堡”用的是尼曼农场木烤牛肉,手切薯条,家烤培根,焦糖葱和阿米什纯乳酪,要价25美元,差不多是麦当劳汉堡价格的5倍,可见健康食品和名人效应在餐饮价格上的优势。难怪他太太乔安娜说: “纽曼是个家庭厨师,汉堡做的最棒!”
  前不久,与同窗好友聊起本人的好莱坞奇缘和导演梦想,着实感叹一番!我等曾受过传统的中国文化熏陶,改革开放初期就接触西方人和西方文化;翻译或编译了许多有关好莱坞的电影,导演,制片人和演员,又有完整的西方文化教育背景和在美近20年的拼搏,对在美华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方面面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强烈的“潜意识冲动”,加上双语优势,具备了丰富的创作基础,写出或拍一部精品作品应该不难吧。
  想当年77届的学子,风华正茂,才气傲然;不少人出国深造,苦读拼打,事业有成;如果没有背后太太的坚定支持,无私的奉献,自我事业的放弃和永恒的爱,结果令人难以想象。她们可是家庭之灵魂啊!前面那位友人的太太为了赴美支持丈夫的学业和事业,放弃了如日中天的播音事业。如今夫妻俩成了成功的企业家。
  记得在杭州国旅工作时有三位要好的同事加学友,四对夫妻常聚在一起,勾画出国蓝图;其中所做的一个承诺,我迄今仍记得,就是四个家庭在纽约世贸中心的顶楼餐厅聚会,庆祝赴美成功。当时大家互相帮助,联系学校,找担保人,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四位先生赴美留学,三位太太及孩子亦先后来美;只剩下一位太太还没到,但正在办理出国手续,算是三个半家庭已实现初愿。我们曾带着孩子们去了世贸中心,并参观了自由女神像和爱丽丝岛;但为了遵守当年西子湖畔的承诺,我们决定等到第四位太太来美时在大吃一顿,好好庆贺一番。然岁月匆匆,逝者如斯夫;当年的四个家庭如今各奔东西,俩家仍在美生活,因我太太往生,算是一个半家庭。另外俩家回到国内,听说过的不错。我2004年回国时还见到其中一家的男主人小强和太太苗欣,一起吃了饭,还帮我买了机票,如今已长久没有联系了。如果以这四个家庭为主线,写或拍一部有关他们背后那四位美女爱妻故事的电影,应该较有把握,因为它就发生在我的身边。她们有的心地善良,情感丰富;有的性格直率,干练明快;有的感情细腻,温文谦卑;值得一书,乃是我的第一个心愿。
  此外,因从事银行外贸融资工作多年,我的第二个愿望就是想写或拍一部有关促进美中贸易的电影。就拿“中国皇后号” 来说吧,这可是美国对华贸易的首发船。1784年2月22日,这一天正好也是华盛顿总统的生日,载重360吨,长30多米的三桅帆船“中国皇后号”离开纽约港,满载着人参,皮革,棉花,胡椒,酒,焦油等价值12万美元的货物,东渡大西洋,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航行1万多海里,于1784年8月28日到达广州黄埔港,历时188天。
  当时的美国刚获独立,百废待兴;针对英国的经济封锁,急于要同远在万里以外的中国通商;华盛顿总统的朋友,独立战争的功臣,被誉为美国银行之父的费城商人罗伯特•莫里斯出资,并雇了船长约翰。格林等43人,使得 “中国皇后号” 首航中国成功。1784年12月27日,满载瓷器,红茶,丝绸,桂皮,牙雕,漆器,花布等中国货的“中国皇后号”离开广州;翌年5月10日返回纽约港,它的成功处女航和带回来的中国货轰动了全美,掀起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国热”。人们争相购买中国货,连华盛顿总统也买了一套中国瓷器。此次航行使投资者赚了3万多美元,盈利高达25%;如美国值6便士的毛皮,在广州可卖上100美元的好价格,利润实在诱人,这为刚刚取得独立的美国经济注入了强烈的兴奋剂。
  在之后的40多年内,美国来华船只达到1104艘,约为英国来华船只的一半,贸易额排在第二。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美商赴华贸易每年所得利润高达3000万美元。“中国皇后号”不但开创了美中经贸文化关系的先河,同时为新生的美国经济注入了来自对华贸易的第一桶金,而载入美中两国友好交往的史册。如果能把它搬上荧幕,重温美中贸易的历史源头,讲述那43位海员188天的艰辛航程,想必有不少值得后人缅怀,并被忘却了的故事。“中国皇后号”后来不幸沉没在爱尔兰海域附近,船上是否载有无价之宝,只有打捞上来才能知晓!
  文章写到此时,正巧看到中央电视4台节目主持人正在采访美国歌星席琳•迪恩。她正深情地演唱着《冰海沉船》的主题歌“我心永恒”。这可是我爱妻海伦生前最爱看的电影,最爱唱的歌曲啊!可如今她已乘鹤而去,人各一方。10月22日将是海伦的生辰,又恰逢《电影世界》杂志创刊50年之际,谨以此文表示对爱妻的深深思念,并祝她生日快乐:“你安在我心中,我心永恒”。(“YOU ARE SAFE IN MY HEART AND MY    HEART WILL GO ON AND ON.” )
  作者简介:笔者笔名金石,号孤山居士,出身于杭州西子湖畔俞楼一个书香门第的文化人家庭。作者1982年毕业于浙大外语系,曾是长春电影制片厂 “电影世界”,北影“大众电影”,浙江“大众电视”,贵州“电影评价”杂志,以及“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和“钱江晚报”的特约记者,发表近百万字文章和影评。赴美留学后,作者笔耕不辍,发表了300多篇有关新移民在美国创业的文章,出版了约40万字的“美国创业,实战指南”一书,粉丝数万,佳评如潮。

 
  12岁在浙江省歌舞团舞蹈队
 
  西湖孤山曲径通幽,举目仰望,小鸟鸣嘀,摄于1977年。
 
  杭州西湖放鹤亭回目一笑,摄于1991年。
 
  浙江人类与自然油画院院长郑毓敏1982年所作Helen的油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