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到1995年4月18日,才解开这个谜团
缘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片《东京上空三十秒》,我知道了杜立特行动。1985年调到衢州日报社工作之后,我又从一些老人口里,了解到更多,也有在抗战期间曾任开化县县长的汪振国先生撰写的《衢州飞机场的抢修与破坏》(载1988年《衢州文史数据》第五辑)一文,互相印证。
但是,当时大家对B-25机群到底如何坠机并不清楚。直到1995年4月18日,在衢州市三届政协会议期间,才解开了这个谜团。那天的日记上,我这样记着:「戴铭允先生是本届政协年纪最大的委员,83岁。大学毕业后,戴先生一直在上海银行工作,1940年回衢州任中国农民银行衢县办事处主任,兼任商会会长至1949年。其间,他还兼任过《大明报》副社长和尼山小学校董。1989年,戴先生离开台湾回家乡衢州定居┅┅戴先生对我说,驻衢空军第十三总站站长陈又超中校是陈诚将军的侄儿,与他很熟。1943年在建瓯时,陈又超曾和他谈起B-25坠地事件,说出事那天虽然天下大雨,晚上七八点钟,空军官兵确实听到过飞机声,也听出不像日本蚊式飞机的声音(日本飞机一般晚上不出动),但他们不敢开放机场,因为接到的命令是B-25翌晨才能到达。想不到B-25提前起飞,提前归航,衢州方面又未及时得到通知,以致B-25在当晚飞到浙江上空,油尽坠地,酿成悲剧。陈又超又说,当时即使知道是美国飞机,若没有重庆最高指挥部的命令,也是不准擅自开放机场的。」
不久后,我在《联谊报》上披露这一史实。
空军第十三总站所属衢州机场位于城区东门外,始建于1933年,跑道长500米。1934年延伸至800米。抗战爆发后,先后于1937年底、1939年初和1941年多次扩建。
衢州机场扩建,百姓作出牺牲。军民共同努力,终于在1942年春如期完成。
我了解到,当年,动员了衢州、严州、金华、处州(丽水)4区14县的数万民工突击抢修,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征集到了中径20厘米的大木360万根、毛竹90万支。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兼第三战区副司令的黄绍竑先生,在其《五十年回忆》中这样追叙:「四百五十万根木、竹,数目是何等的惊人!衢县县城的人口,不过四万多,然堆在城区附近的竹、木,就比它的人口数多出百倍以上。我到那里去巡视,只见竹木,少见人头,真不胜其沈痛与悲戚!」
曾在十三总站服役的空军退役少校钱南欣先生,在2002年10月从台北写给我的信中回忆说:「航委会成立衢县机场扩建工程处,我从公路局征调,担任规划、测量,带领西南联大征召来的学生约三百余人协助工作。扩建工程经二年完工,学生均返原校上课。我奉命在离城西约40华里,石梁附近之『石头山』地方(庄按:钱先生记错了,『石头山』是万川附近的汪村一带,距城5公里)筹建空军第十三总站临时办公处,有办公室、中山室、宿舍及主要有座防空洞,位于溪流(庄按:即常山江)傍丘陵坡地之间,在不破坏原地貌石隙中开挖山洞,可以容纳百人住宿和餐饮。」(作者按:此洞仍在,被美国获救飞行员称之为『石头防空餐厅』。那幅著名的部分美国飞行员合影,就是以此『餐厅』外山壁为背景拍摄的。2014年衢州市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保单位。)
钱南欣先生回信告诉我说,就在那里
如今,那幅21名获救的B-25飞行员和1名中方人员的著名合影照片,拍摄地在何处?一直是个谜,衢州无人知晓。一开始,我以为在离衢州飞机场不远的府山防空洞边,又以为在飞机场西面的城门(迎和门)边,那里的景色,与照片上的背景都不一样,显然不是。
2007年6月22日下午,我与衢州市委宣传部吴德生先生、毕茗女士专程去空军第十三总站遗址寻访,希望找到一些历史遗存。经过汪村农民指点,终于在长满杂树乱草、藤蔓没膝的小山坡上,找到了一些断垣残壁和两幢比较完整的小洋房。这两幢小洋房的门窗已经破烂,但饰有灰幕的屋顶和青砖勾缝的墙体仍然完好,欧式建筑风采依旧。尤其令人兴奋的是,在乱草灌木丛中,我们居然找到了钱南欣先生给我的信中写到过的那个曾经被美国飞行员称之为「石头防空餐厅」的石窟——这是一个深而广的平洞,似一轩敞的大厅,虽已废弃,却干凈整洁,洞壁上规则的凿痕和支撑顶板的鱼尾形石柱,与龙游石窟内的凿痕和石柱如出一辙。从烈日下走进山洞,顿觉暑气全消,清凉舒畅。当我的目光一触及它的山体和那个近似正方形的门洞,那幅21名获救的B-25飞行员和1名中方人员的著名合影照片,马上浮现在眼前了。真是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功夫!
我将拍摄的总站办公室遗址、官兵宿舍遗址、石窟外景,以及附近山水地貌照片等,寄给钱南欣先生,先生回信说就是那里,还说办公室前那棵法国梧桐,就是办公楼建成时栽下的。
兴奋之余,我即写了《探访空军十三总站遗址》一文,配上毕茗小姐拍摄的照片,交《衢州日报》刊发。文章登出不久,中国银行衢州支行青年职员郑伟勇即按图索骥,到十三总站遗址考察,居然在那个著名山洞洞门两边石壁上发现了当时美国飞行员留下的摩崖石刻:右边是一个美军士兵漫画像,真人大小,左边是两行英文字母FITZHUGH和RADNEY。
小郑将拍来的照片给我看,我即这两张照片交《衢州日报》,并着文《汪村十三总站遗址有新发现》,呼吁市文保部门重视郑伟勇的发现。此文于6月30日见报。
文中,我这样写道:「查资料,FITZHUGH和RADNEY分别是杜立特行动中2号机的副驾驶(Co-pilot Ll W.N. Fitzhugh)和枪炮手Engineer Gunnet Ssgt D.Y. Radney的名字」……
那段历史,请你妈妈讲仔细点
2010年6月初,衢州市委宣传部一位同志给了我一个上海电话号码,说上海一家与B-25有关的人家要找我。我拨通了那个电话。接电话的是位女士,叫任盈盈。她说她母亲看到5月31日和6月1日《新民晚报》上我写的《拯救首次轰炸日本本土的美国飞行员》,非常激动,因为她母亲洪漪为迫降在三门的B-25飞行员治过伤——当时,她父亲任超民是三门卫生院的院长兼医师,母亲洪漪是卫生院的护士……
缘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片《东京上空三十秒》,我知道了杜立特行动。1985年调到衢州日报社工作之后,我又从一些老人口里,了解到更多,也有在抗战期间曾任开化县县长的汪振国先生撰写的《衢州飞机场的抢修与破坏》(载1988年《衢州文史数据》第五辑)一文,互相印证。
但是,当时大家对B-25机群到底如何坠机并不清楚。直到1995年4月18日,在衢州市三届政协会议期间,才解开了这个谜团。那天的日记上,我这样记着:「戴铭允先生是本届政协年纪最大的委员,83岁。大学毕业后,戴先生一直在上海银行工作,1940年回衢州任中国农民银行衢县办事处主任,兼任商会会长至1949年。其间,他还兼任过《大明报》副社长和尼山小学校董。1989年,戴先生离开台湾回家乡衢州定居┅┅戴先生对我说,驻衢空军第十三总站站长陈又超中校是陈诚将军的侄儿,与他很熟。1943年在建瓯时,陈又超曾和他谈起B-25坠地事件,说出事那天虽然天下大雨,晚上七八点钟,空军官兵确实听到过飞机声,也听出不像日本蚊式飞机的声音(日本飞机一般晚上不出动),但他们不敢开放机场,因为接到的命令是B-25翌晨才能到达。想不到B-25提前起飞,提前归航,衢州方面又未及时得到通知,以致B-25在当晚飞到浙江上空,油尽坠地,酿成悲剧。陈又超又说,当时即使知道是美国飞机,若没有重庆最高指挥部的命令,也是不准擅自开放机场的。」
不久后,我在《联谊报》上披露这一史实。
空军第十三总站所属衢州机场位于城区东门外,始建于1933年,跑道长500米。1934年延伸至800米。抗战爆发后,先后于1937年底、1939年初和1941年多次扩建。
衢州机场扩建,百姓作出牺牲。军民共同努力,终于在1942年春如期完成。
我了解到,当年,动员了衢州、严州、金华、处州(丽水)4区14县的数万民工突击抢修,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征集到了中径20厘米的大木360万根、毛竹90万支。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兼第三战区副司令的黄绍竑先生,在其《五十年回忆》中这样追叙:「四百五十万根木、竹,数目是何等的惊人!衢县县城的人口,不过四万多,然堆在城区附近的竹、木,就比它的人口数多出百倍以上。我到那里去巡视,只见竹木,少见人头,真不胜其沈痛与悲戚!」
曾在十三总站服役的空军退役少校钱南欣先生,在2002年10月从台北写给我的信中回忆说:「航委会成立衢县机场扩建工程处,我从公路局征调,担任规划、测量,带领西南联大征召来的学生约三百余人协助工作。扩建工程经二年完工,学生均返原校上课。我奉命在离城西约40华里,石梁附近之『石头山』地方(庄按:钱先生记错了,『石头山』是万川附近的汪村一带,距城5公里)筹建空军第十三总站临时办公处,有办公室、中山室、宿舍及主要有座防空洞,位于溪流(庄按:即常山江)傍丘陵坡地之间,在不破坏原地貌石隙中开挖山洞,可以容纳百人住宿和餐饮。」(作者按:此洞仍在,被美国获救飞行员称之为『石头防空餐厅』。那幅著名的部分美国飞行员合影,就是以此『餐厅』外山壁为背景拍摄的。2014年衢州市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保单位。)
钱南欣先生回信告诉我说,就在那里
如今,那幅21名获救的B-25飞行员和1名中方人员的著名合影照片,拍摄地在何处?一直是个谜,衢州无人知晓。一开始,我以为在离衢州飞机场不远的府山防空洞边,又以为在飞机场西面的城门(迎和门)边,那里的景色,与照片上的背景都不一样,显然不是。
2007年6月22日下午,我与衢州市委宣传部吴德生先生、毕茗女士专程去空军第十三总站遗址寻访,希望找到一些历史遗存。经过汪村农民指点,终于在长满杂树乱草、藤蔓没膝的小山坡上,找到了一些断垣残壁和两幢比较完整的小洋房。这两幢小洋房的门窗已经破烂,但饰有灰幕的屋顶和青砖勾缝的墙体仍然完好,欧式建筑风采依旧。尤其令人兴奋的是,在乱草灌木丛中,我们居然找到了钱南欣先生给我的信中写到过的那个曾经被美国飞行员称之为「石头防空餐厅」的石窟——这是一个深而广的平洞,似一轩敞的大厅,虽已废弃,却干凈整洁,洞壁上规则的凿痕和支撑顶板的鱼尾形石柱,与龙游石窟内的凿痕和石柱如出一辙。从烈日下走进山洞,顿觉暑气全消,清凉舒畅。当我的目光一触及它的山体和那个近似正方形的门洞,那幅21名获救的B-25飞行员和1名中方人员的著名合影照片,马上浮现在眼前了。真是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功夫!
我将拍摄的总站办公室遗址、官兵宿舍遗址、石窟外景,以及附近山水地貌照片等,寄给钱南欣先生,先生回信说就是那里,还说办公室前那棵法国梧桐,就是办公楼建成时栽下的。
兴奋之余,我即写了《探访空军十三总站遗址》一文,配上毕茗小姐拍摄的照片,交《衢州日报》刊发。文章登出不久,中国银行衢州支行青年职员郑伟勇即按图索骥,到十三总站遗址考察,居然在那个著名山洞洞门两边石壁上发现了当时美国飞行员留下的摩崖石刻:右边是一个美军士兵漫画像,真人大小,左边是两行英文字母FITZHUGH和RADNEY。
小郑将拍来的照片给我看,我即这两张照片交《衢州日报》,并着文《汪村十三总站遗址有新发现》,呼吁市文保部门重视郑伟勇的发现。此文于6月30日见报。
文中,我这样写道:「查资料,FITZHUGH和RADNEY分别是杜立特行动中2号机的副驾驶(Co-pilot Ll W.N. Fitzhugh)和枪炮手Engineer Gunnet Ssgt D.Y. Radney的名字」……
那段历史,请你妈妈讲仔细点
2010年6月初,衢州市委宣传部一位同志给了我一个上海电话号码,说上海一家与B-25有关的人家要找我。我拨通了那个电话。接电话的是位女士,叫任盈盈。她说她母亲看到5月31日和6月1日《新民晚报》上我写的《拯救首次轰炸日本本土的美国飞行员》,非常激动,因为她母亲洪漪为迫降在三门的B-25飞行员治过伤——当时,她父亲任超民是三门卫生院的院长兼医师,母亲洪漪是卫生院的护士……

我很高兴,当即对任盈盈说,那段历史,请你妈妈讲仔细点,你记录整理后寄给我,我设法给媒体刊发。不几天,我收到了任盈盈写于6月10日的信和附来的洪漪口述、任盈盈执笔的《六十八年前的回忆——救治美国飞行员》,我稍作修改,交给了新闻媒体。
在三门迫降的是7号机。机长劳森,就是后来写《东京上空三十秒》这本书的那位。劳森在书中写到了任超民先生和洪漪女士:「(劳森等被渔村村民救起后,由自卫队官兵与保长护送)于20日凌晨顺利抵达海游镇。三门县县长陈诫正在临海出席会议,得到报告后,立即将伤员送到三门医院,医院仅有的三名医护人员——院长任超民、护士洪漪和卫生员周祖森……」
任盈盈给我的信中,还这样写道:「1990年劳森的朋友布莱恩•穆恩等五位美国友人前来中国寻找救助过美国飞行员的中国医生和老百姓时,《浙江日报》也登载过我父亲的姓名。由于我们1950年初就定居上海,所以不知道美国友人曾经寻找过我们。我父亲已于1993年去世,我母亲今年已90高龄,但脑子挺灵,每天看书看报……」
2013年夏天,浙江电视台制作《救助杜立特中队——1942•中国——口述历史》和2004年秋天新疆兵团电视团制作《追寻远去的记忆——谨以此片献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采访我时,我都介绍采编人员去上海找洪漪母女。因为洪老太太讲的,是真正的第一手材料。
能够「面对世界」讲此事,我算了了心愿
2005年9月1日上午,央视4台在衢州府山公园拍摄电视片《让世界了解衢州》。时任衢州市委书记厉志海与美国一个小城市市长安娜女士对话,并现场直播,作为嘉宾,我讲述了衢州军民救援美国飞行员的史实。
直播结束后,电台记者采访我,问参加此次活动有何感受。我说了两点:一、感到突然,完全是出于偶然,前些天市委宣传部姜炼熔科长向央视编导介绍我,并送他我的散文集《这就是衢州》一书。书中有短文《美军B-25轰炸日本归来坠机,中国军民全力救援》,编导认为是很出挑的「旧闻」。但也有必然性,因为我自1985年调到《衢州报》社后,就一直关注杜立特的B-25行动,我深知此事的意义。此次能当嘉宾,全靠市委宣传部的推荐和央视编导的新闻敏感。二、感到荣幸。有此机会,我可以将我对B-25行动的观点公诸于众。我一直认为衢州要发展旅游、应抓住B-25迫降衢州这一史实做文章,因为市郊汪村还有第十三航空总站办公楼、官兵宿舍的旧屋,以及被获救美军飞行员称之为「石头防空餐厅」防空洞在,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而且经看,能吸引国内外游客。能够「面对世界」讲此事,我了了心愿。
「浙江衢州有一个杜立特行动纪念馆」
衢州杜立特纪念馆建立于2018年10月。
2023年10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访美,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作《汇聚两国人民力量,推进中美友好事业》的讲话,他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1942年美国空军16架B-25轰炸机奔袭日本,由于油料不足,杜立特中校等飞行员在中国弃机跳伞,中国军民奋勇救助,日军因此而杀害了25万中国平民。美国人民也没有忘记殊死营救美国军人的中国人民。浙江衢州有一个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当年获救的美国军人的后代经常来到这里,向见义勇为的中国人民表达敬意。我相信,血与火铸造的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一定能够代代相传。」
消息传到衢州,衢州市委、衢州市政府非常重视,拨出经费,并腾出与旧馆相邻的空房扩大展厅面积。展区分4个单元:《我们在衢州见》《非常营救》《血色曙光》《友谊的桥梁》。
2024年4月18日新馆开放至今,参观人数已达三万余人次人。
下列附图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