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凉山彝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四川的“瓶底”,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对四川而言,这里更是“贫中之贫,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困难群众既是精准扶贫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只有激发群众“内在动力”,扶志、扶智,才能从内部瓦解“最后的堡垒”。
为了进一步了解凉山州在脱贫攻坚中扶智成果,6月18日,由四川省侨务办公室、中国新闻社四川分社主办的“行走中国·2021海外华文媒体聚焦凉山脱贫攻坚成果”活动,来自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美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四川省侨务扶智基地”也是四川省首个“侨务扶智基地”——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坐落于举世闻名的中国“航天城”“月亮城”—西昌市。学校南临邛泸景区,北接青山机场,校园由清华大学概念规划设计,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
“行走中国·2021海外华文媒体聚焦凉山脱贫攻坚成果”采访团一行来到学校受到党委书记石芳、校长赵波等领导的热烈欢迎。党委书记石芳详细向记者们介绍了学校的情况。
石芳书记介绍说,学校是在国家扶贫攻坚、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和学前教育事业大背景下,于2018年3月,经四川省政府批复、教育部备案,凉山州政府新建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是凉山培养培训幼儿教师和“一村一幼”辅导员的重要基地,着力为四川乃至西南民族地区培养“留得住、用得上、能战斗”的高等专科层次人才。
校园现占地面积338亩、建筑面积20.6万平方米,总投资12.7亿元。学校有附属幼儿园1所,建立校外教育实习基地112个。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7744.34平方米,藏有纸质图书30万余册。学校现开设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舞蹈教育、美术教育、大数据与会计、早期教育、音乐教育、体育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旅游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11个专业。现有在校学生5103名,到2021年,预计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达到7000人。学校筹建以来,得到了国家和省州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倾注了各级领导的大量心血和汗水。经过三年办学,学校顺利实现规范入流发展,呈现出高位发展的良好态势。
学校发展定位明确。学校紧跟国家及省州战略部署,进一步明晰发展定位,聚焦“为民族地区服务、为脱贫攻坚服务”办学宗旨,鲜明“姓高、名师、属职、服幼、向基、为民”办学导向,深入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育、民族教育发展规律,立足凉山州,面向攀西经济区,辐射川渝滇黔周边民族地区,致力将学校建成全国民族地区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借力多方关怀,实现高位起步。学校创建以来,国家、省州高度重视西昌民族幼专发展。在国家领导人关怀下,教育部、国家民委、四川省教育厅协调北京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16所部省高校,“组团式”“一校一策”支援学校发展。
学校聚焦“四得一有”,提高人才质量。坚守办学初心,突出师范教育,致力为凉山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发展”的专科以上层次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现开设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舞蹈教育、美术教育、大数据与会计、早期教育、音乐教育、体育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旅游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11个专业,涵盖教育学、艺术学、管理学等3个学科门类,构建了民族儿童教育、民族艺术教育、民族现代服务业等3个特色专业群,初步形成以教师教育、艺术教育、民族教育为特色的各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提升服务能力。坚持教科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西南大学联合定期举办“凉山基础教育发展论坛”,与凉山州教育体育局共建凉山“小教联盟”“幼教联盟”、师资培训中心(国培、省培、州培基地),累计培训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一村一幼”辅导员2000余人次,在教育研究、传承弘扬地方民族文化、教育脱贫攻坚、促进凉山州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加强合作交流,拓展办学空间。积极争取教育部、省教育厅支持,与16所部省高校签订“十四五”持续帮扶协议。加强对外学习交流,扩大合作空间,提升办学声誉。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打造高素质队伍。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积极争取省委教育工委、州委组织部、州委教育工委等支持,选优配强7名校级干部、9名党委班子成员,配强16名中层正职;通过“千名英才·智汇凉山”计划,先后引进87名紧缺专业人才。
学校优化办学条件,夯实办学基础。加大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力度,建成学前教育综合实训室、小学教育教学技能综合实训室、会计综合实训室、幼儿与老年照护实训室、旅游与酒店综合实训室、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实训室、美育与非遗传承创新教学基地、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中心、智慧微格教室、远程卫星网络教室、标准化考室、融媒体中心等实验实训场所。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快步规范入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依法治校,致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制定学校《章程》,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治理体系,明确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决策权和决策机制,充分尊重学术权利和民主权利。
学校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奋进合力。实施党建“领航”工程,创新推进党建“双核驱动+三项融合”工作模式,成功入选第五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实施意识形态“铸魂”工程,全面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站稳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思政课程教学研讨,将红色文化、地方发展、脱贫攻坚等融入高校思政课程。
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鲜明办学特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跟新时代高职高专和教师教育改革方向,加快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努力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采访团成员与学校教师交流